新機制激發新活力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都以敢闖敢試的勇氣,激活現代農業的“一池春水”,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
成都現代農業有此精彩之筆,與其體制機制創新的成功實踐密不可分。“創新就是‘發動機’和‘助推器’,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和機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成都市農委主任許興國如是說。
邛崍市牟禮鎮的種糧大戶黃啟華,流轉承包3000畝水田,前年和去年都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他種糧水平高,去年水稻畝產達到585公斤,比一般種糧戶每畝要多打100多斤,多收入100多元。將土地流轉給他的農民則可以拿到每畝800斤黃谷的流轉費。僅邛崍市千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就有數十個,種糧已成為他們的一種職業。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成都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思路明確。
與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培育種糧大戶相比,崇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傳統小農經營和大戶規模經營之間找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三條道路,不僅完善了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還實現了農民“離地不失地、離地不失權”。
來到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地里的油菜長勢喜人。在這里,以農民自愿為前提,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折資、折股,工商注冊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農民是合作社的主體,生產決策、農業職業經理人聘用、分配方案等由社員全程參與決定。
2013年9月剛競聘成功的王志全,是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志全土地合作社的兩個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記者見到王志全時,他的電話響個不停。“小春”剛開始,他要調配農資、農機組織生產,兩個合作社的土地超過1000畝。“每天騎個電動車,到處轉。”他挑起褲管說,“滿腳都是泥。”
合作社與職業經理人形成了利益聯結機制,由農業職業經理人與社員共同協商決定,分配方式靈活多樣。“二八分成、保底二次分成、超產分成,分配方式很多。”王志全與楊柳合作社采取超產分成的方式。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使得農業職業經理人工資與其生產經營的水平直接掛鉤,既增強了現代農業發展活力,也保障了農民的根本利益。
除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一種“大園區+小農場”的規模經營模式也在成都各地蓬勃發展。新津縣好農夫葡萄博覽園采取“廣招小業主、共建大平臺”的模式,農民自愿流轉土地給好農夫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招租給各業主種植,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對園區統一管理,并協調園區、農戶和業主利益?,F在園區有36名業主,種植葡萄面積達1020畝。張紀霞是好農夫葡萄博覽園的業主之一,也是這種經營模式的受益者。她說:“一畝葡萄的收入超過了兩萬元。”
隨著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轉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科技服務、市場服務、金融服務有了更強烈的需求,“誰來服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依托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以片區建立農業服務超市,崇州已經搭建起了農業技術咨詢、農業勞務、機械化、田間運輸、糧食代烘代儲、糧食銀行等“一站式”全程農業生產服務平臺。
新都區探索了“院地”合作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以“科研單位+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方式,公司和合作社實施產業化運作,快速將品種、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目前已有8個合作社基地實現了有效對接,直接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津縣建立了“縣有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鄉有農技指導員、村有責任農技員、組有科技示范戶”的農技服務機制。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都以敢闖敢試的勇氣,激活現代農業的“一池春水”,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
政策信號對調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至關重要。成都健全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從產業、社保、金融等方面給予扶持。“重點將財政補貼增量有重點、有目的地投向他們。”許興國介紹說。
成都出臺的《關于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試行意見》明確提出,農業職業經理領辦、新辦的農業生產基地、合作社,在同等條件,補貼可以按一定比例上浮,并為其免費提供“糧食銀行”的代儲代管服務。
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不僅將定期獲得專業培訓,而且還可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率為20%,其中個人繳費8%,財政補助12%。
在金融服務方面,一個好消息也即將出臺:憑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就可以貸款。將全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每個級別對應不同的貸款額度。
現代農業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別在經濟比較效益更低的傳統糧食產區,如何能建立起一支穩定而專業的農業勞動力隊伍,對于保障都市農產品供應則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成都市通過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選拔、培訓、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機制,加快打造一批高素質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為現代農業邁向新高地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都以敢闖敢試的勇氣,激活現代農業的“一池春水”,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
成都現代農業有此精彩之筆,與其體制機制創新的成功實踐密不可分。“創新就是‘發動機’和‘助推器’,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和機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成都市農委主任許興國如是說。
邛崍市牟禮鎮的種糧大戶黃啟華,流轉承包3000畝水田,前年和去年都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他種糧水平高,去年水稻畝產達到585公斤,比一般種糧戶每畝要多打100多斤,多收入100多元。將土地流轉給他的農民則可以拿到每畝800斤黃谷的流轉費。僅邛崍市千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就有數十個,種糧已成為他們的一種職業。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成都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思路明確。
與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培育種糧大戶相比,崇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傳統小農經營和大戶規模經營之間找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三條道路,不僅完善了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還實現了農民“離地不失地、離地不失權”。
來到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地里的油菜長勢喜人。在這里,以農民自愿為前提,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折資、折股,工商注冊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農民是合作社的主體,生產決策、農業職業經理人聘用、分配方案等由社員全程參與決定。
2013年9月剛競聘成功的王志全,是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志全土地合作社的兩個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記者見到王志全時,他的電話響個不停。“小春”剛開始,他要調配農資、農機組織生產,兩個合作社的土地超過1000畝。“每天騎個電動車,到處轉。”他挑起褲管說,“滿腳都是泥。”
合作社與職業經理人形成了利益聯結機制,由農業職業經理人與社員共同協商決定,分配方式靈活多樣。“二八分成、保底二次分成、超產分成,分配方式很多。”王志全與楊柳合作社采取超產分成的方式。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使得農業職業經理人工資與其生產經營的水平直接掛鉤,既增強了現代農業發展活力,也保障了農民的根本利益。
除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一種“大園區+小農場”的規模經營模式也在成都各地蓬勃發展。新津縣好農夫葡萄博覽園采取“廣招小業主、共建大平臺”的模式,農民自愿流轉土地給好農夫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招租給各業主種植,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對園區統一管理,并協調園區、農戶和業主利益?,F在園區有36名業主,種植葡萄面積達1020畝。張紀霞是好農夫葡萄博覽園的業主之一,也是這種經營模式的受益者。她說:“一畝葡萄的收入超過了兩萬元。”
隨著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轉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科技服務、市場服務、金融服務有了更強烈的需求,“誰來服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依托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以片區建立農業服務超市,崇州已經搭建起了農業技術咨詢、農業勞務、機械化、田間運輸、糧食代烘代儲、糧食銀行等“一站式”全程農業生產服務平臺。
新都區探索了“院地”合作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以“科研單位+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方式,公司和合作社實施產業化運作,快速將品種、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目前已有8個合作社基地實現了有效對接,直接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津縣建立了“縣有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鄉有農技指導員、村有責任農技員、組有科技示范戶”的農技服務機制。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都以敢闖敢試的勇氣,激活現代農業的“一池春水”,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
政策信號對調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至關重要。成都健全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從產業、社保、金融等方面給予扶持。“重點將財政補貼增量有重點、有目的地投向他們。”許興國介紹說。
成都出臺的《關于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試行意見》明確提出,農業職業經理領辦、新辦的農業生產基地、合作社,在同等條件,補貼可以按一定比例上浮,并為其免費提供“糧食銀行”的代儲代管服務。
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不僅將定期獲得專業培訓,而且還可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率為20%,其中個人繳費8%,財政補助12%。
在金融服務方面,一個好消息也即將出臺:憑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就可以貸款。將全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每個級別對應不同的貸款額度。
現代農業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別在經濟比較效益更低的傳統糧食產區,如何能建立起一支穩定而專業的農業勞動力隊伍,對于保障都市農產品供應則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成都市通過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選拔、培訓、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機制,加快打造一批高素質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為現代農業邁向新高地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