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決好中國農民問題的現實意義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問題仍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這種根本性不能因解決了吃飯問題而動搖,不能因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而動搖,不能因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動搖。盡管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盡管農民大量轉移就業,但農民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階層沒有變;盡管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民實現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沒有變。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連增”,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但主要農產品供求仍處于“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仍然面臨很大壓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這一歷史性使命將主要由農民來完成。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國民經濟的基礎才會更加牢固?! ?/font>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實現。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矛盾是工農城鄉關系不協調,最突出的表現是城鄉發展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農村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只有補上農民、農村這個“短板”,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過上更加富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小康社會才能真正全面地實現?! ?/font>
農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這還不是可支配收入,一些實物也折算進去了;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絕對差距為16648元。現在,農民收入水平低,沒錢消費;農民社會保障缺失,不敢消費;農村公共服務不完善,缺少條件消費。農民工不能市民化,也制約了其消費需求。這些都是我國未來最大的消費需求源泉。農村消費市場一旦啟動,農民工消費需求一旦升級,必將成為撬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font>
農民是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我國未來競爭力的提升。今后一個時期,農民仍是我國最為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產業工人和城鎮人口的主要來源。農民的勞動素質和就業技能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順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否成功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能否持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從更高層次上講,青年農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不僅農業農村發展受到限制,而且會直接影響我國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 ?/font>
農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基礎,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目前,我國還有6.42億農村常住人口,加上2.63億農民工,農民仍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礎。對農民的訴求,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對農民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導,不僅會影響農村社會穩定,還會影響到整個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回應農民的合理期望,讓農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參與現代化進程,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才能真正筑牢我們黨重要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