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菌資源十分豐富,大約有300多種菌類,然而能夠食用的僅有三四十種。由于菌子種類繁多,形態特征復雜,不少有毒菌子因不易區別而誤食中毒。那么,最易造成中毒的野生菌有哪些呢?據楊醫生介紹,紅網牛肝菌(俗稱見手青)、亞稀褶紅菇(俗稱火炭菌)、豹斑毒傘、白毒傘(俗稱白龍傘、白蠟克、白洛克等)、毛柄白毒傘等是常見的易造成中毒的毒菌,而白毒傘、毛柄白毒傘引起的中毒死亡率極高,以白毒傘為例,50克左右的白毒傘菌體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中毒者死亡率高達90%以上。
據悉,野生菌中毒的程度及表現與毒菌種類、進食量、加工方法及個體差異有關。根據毒素成分,中毒類型可分為4種:胃腸炎型,潛伏期30分鐘到6個小時,表現為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神經精神型,潛伏期1~6小時,中毒癥狀除有胃腸炎外,主要有神經興奮、精神錯亂和抑制,出現幻視、幻覺,尚有多汗、流涎、流淚、脈緩、瞳孔縮小等;溶血型,潛伏期6~12小時,除急性胃腸炎癥狀外,主要有畏寒、戰栗、發熱、急性貧血、腰腹痛、黃疸、血尿、肝脾腫大等溶血癥狀,嚴重者可致死;內臟損害型,中毒后1~5日(平均2~3日)出現以肝、腎、腦、心為主的內臟損害,以肝為甚,表現為肝區痛脹,肝腫大、黃疸、肝功能改變,可導致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肝縮小、黃疸加深、煩躁、意識模糊,甚至肝昏迷。腎臟、心臟可同時受累,發生功能衰竭、心律失常。
“野生菌中毒的臨床表現雖各不相同,但起病時多有吐瀉癥狀,如不注意詢問食菌史常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楊醫生說,“因此當遇到此類癥狀病人、尤在夏秋季節呈一戶或數戶同時發病時,應考慮毒菌中毒的可能性,以便及時救治。”
不認識的不吃 燒熟熱透才能吃
鑒于野生毒菌對人體的危害,廣大民眾特別是采食野生菌的山村民眾需要具備一定的鑒別野生毒菌知識。廖醫生說,辨別野生毒菌可以從兩點入手:一是觀外形,一般毒菌的顏色較可食用菌鮮艷,菌傘上多呈紅紫、黃色或雜色斑點,柄上有環和托;二是聞氣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惡臭及苦味,可食用菌則有菌固有的香味,無異味;“但也有些品種外觀上與可食的無毒野生菌相似,比如毒菌草雞樅與食用菌雞樅很相似,易被采食中毒,大家在食用此類菌時務必要警惕。”
另外,防范野生菌中毒也非常重要,楊醫生提醒大家不要采摘或購買自己不認識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艷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毒的了;加工時一定要炒熟炒透,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5分鐘,把毒性降低,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食用野生菌時不要喝酒,野生菌中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此外,專家建議,食用野生菌后如感不適,有惡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癥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早期洗胃和導瀉是最好的治療方式;萬一來不及就醫,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并立即采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催吐、導瀉、盡快排出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以減少毒素的吸收;讓患者飲用少量淡糖鹽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中毒者脫水導致休克;保留野生菌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