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
高成本會影響農業競爭力(對話)
有競爭力的農業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記者:農業生產的高成本,對于農業競爭力提升會有哪些影響?
黨國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獲得了長足進步,農產品產量增速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人民福利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尚顯不足。
造成我國農業比較優勢較低的原因,一是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成本比較高。我國谷物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1%;按實際勞動時間折算,這個數值也不超過5%。而我國農業領域日工資水平已達到美國最低日工資的20%。勞動成本高緣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縱向專業化水平低,農戶經營規模過小。二是我國農業的技術模式具有高成本因素。三是我國農業的化肥、農藥等流動性投入也比較大,單位面積使用的化肥量約為美國的3倍。四是相較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農業科技轉化率,我國農業科技轉化率還較低。
成本過高會對農業競爭力造成影響,逐步建成在國際市場上有充分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對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辦法有三:一是改變農業技術模式,在缺乏灌溉條件地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二是革新農業組織體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以及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改變支農方式,提高政府支農效率。
家庭農場+合作社是較為合理的農業組織形式
記者:面對農業生產的高成本,我國農業的產業組織形式該做哪些相應調整?
黨國英:確保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有人種地是首要問題。未來應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在此基礎上加強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建立合理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我認為家庭農場+合作社是較為合理的產業組織載體,這既能夠利用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產業組織效率,也不至于因規模過大而發生“不經濟”的問題。
從我國現實出發,應限制工商資本下鄉圈地搞大農場,盡可能在現有農民中間培育家庭農場主。目前,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有些不盡如人意:一是農戶規模太小,從合作社得益少,農戶參加合作社的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地區在發展合作社時指導思想有偏差,甚至錯誤地以為合作社是數量越多越好;三是合作社管理水平低,經營人才缺乏。今后要使合作社做大做強,應放棄追求合作社數量的政策導向,鼓勵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形成一批對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等具有定價權的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要在農產品流通、加工及農業服務領域探索一種工商資本與合作社相結合的路徑,使工商資本在自己獲利的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做貢獻。
在缺乏灌溉條件地區發展旱作農業,可降低生產成本
記者:您在多個場合提到發展旱作農業,這對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哪些好處?
黨國英:從農業生產成本考量,目前雖然化肥、農藥等價格呈逐年上漲趨勢,但我認為隨著能源供應形勢好轉,這些生產資料的價格有可能趨于穩定,在后續生產資料成本中的影響程度會降低。但是隨著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及勞動力價格上升,灌溉成本在農業生產成本中的占比可能會逐步走高。
相對于巨大的人口數量,我國適合農業的優質土地很少。北旱南澇使我們在排水、灌水上必須下大功夫,由此帶來的必然結果是種植成本增加。
歐美的谷物生產一般是雨潤農業,較少灌溉,這可以極大地節約勞動成本與固定設施的維護成本,并有利于大型機械耕作。而在我國主產區的谷物生產中,灌溉因素形成了勞動總成本的30%左右,近年華北地區有不少的農戶因灌溉綜合成本高而放棄了小麥種植。
在我們傳統的思路中,旱作農業就是“靠天吃飯”,產量較低,難與精耕細作的高效農業比肩。事實上我們的調查顯示,搞好旱作農業,產量也是很可觀的。按照我國當前的耕地面積計算,其中大約有一半左右是缺乏有效灌溉條件的,提高這部分耕地的產量至關重要,其中根本的是要解決農業技術推廣問題,已在甘肅、陜北等400毫米降水量以下地區進行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就獲得了很好效果??傊鉀Q好勞動成本和灌溉成本等問題,能夠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農民收入也自然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