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山市結合本地資源和氣候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和高新科技人才,以土地流轉方式,大力發展菇菌種植、加工產業,走出了一條依托莊園經濟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新路。
保山富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近年來引進的一家食用菌種植、加工企業,公司經理黃偉是擁有生物學博士學歷的山東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施甸縣作技術指導,發現保山具有培植菇菌的各類材質,且氣候獨特,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菇菌,便從國家公務員崗位辭職,籌資1.4億元,以每年每畝1500元的價格在隆陽區漢莊鎮云瑞、蒿子、彭海三個村,租用土地1050畝,辦起了公司,以莊園經濟模式發展菇菌種植產業。
黃偉向記者介紹說:“發展菇菌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是我們公司的宗旨,我們打破傳統散戶家庭式、庭院式的種植模式,開創了從工廠化生產到產業化經營,再到規模化種植全產業鏈模式。”
富群公司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公司負責加工菌棒、培植菌種、架設大棚、生產試驗、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冷藏存儲、加工銷售等。土地被流轉出去的農戶,可選擇在公司提供的大棚里種植菇菌,也可在公司里打工。
村民張學芳家籌資30萬元,購買了60萬個菌棒在富群公司大棚里種植。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只菌棒可采摘菌子0.7至1公斤,每公斤收購價6至10元算,每棒毛收入6元左右,除去每只菌棒購買價2.85元、大棚管理維護費0.2元、雇用勞動力支出1元左右等各種成本開支,她家每棒可創收1元左右。
據了解,部分農戶在獲得土地流轉資金后,又來到公司的基地里打工。根據技術含量和勞動強度的不同,每人每月可獲取1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
目前,我市共有78戶農戶依托公司莊園經濟模式種植菇菌,總種植數為2000萬棒,年產量約1800萬公斤,年產值約1.8億元。產品30%在云南境內銷售,70%經烘干處理,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保山富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近年來引進的一家食用菌種植、加工企業,公司經理黃偉是擁有生物學博士學歷的山東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施甸縣作技術指導,發現保山具有培植菇菌的各類材質,且氣候獨特,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菇菌,便從國家公務員崗位辭職,籌資1.4億元,以每年每畝1500元的價格在隆陽區漢莊鎮云瑞、蒿子、彭海三個村,租用土地1050畝,辦起了公司,以莊園經濟模式發展菇菌種植產業。
黃偉向記者介紹說:“發展菇菌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是我們公司的宗旨,我們打破傳統散戶家庭式、庭院式的種植模式,開創了從工廠化生產到產業化經營,再到規模化種植全產業鏈模式。”
富群公司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公司負責加工菌棒、培植菌種、架設大棚、生產試驗、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冷藏存儲、加工銷售等。土地被流轉出去的農戶,可選擇在公司提供的大棚里種植菇菌,也可在公司里打工。
村民張學芳家籌資30萬元,購買了60萬個菌棒在富群公司大棚里種植。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只菌棒可采摘菌子0.7至1公斤,每公斤收購價6至10元算,每棒毛收入6元左右,除去每只菌棒購買價2.85元、大棚管理維護費0.2元、雇用勞動力支出1元左右等各種成本開支,她家每棒可創收1元左右。
據了解,部分農戶在獲得土地流轉資金后,又來到公司的基地里打工。根據技術含量和勞動強度的不同,每人每月可獲取1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
目前,我市共有78戶農戶依托公司莊園經濟模式種植菇菌,總種植數為2000萬棒,年產量約1800萬公斤,年產值約1.8億元。產品30%在云南境內銷售,70%經烘干處理,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