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瑞強有著同樣的憂慮。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說,要想發展現代農業,首先得靠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而這恰恰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最大的瓶頸。
吳沛良:“對發達地區來講,確實是,誰來種田?怎么種田?就是面臨著的十分緊迫的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大量農村有文化、有勞動力的人往二、三產業轉移,那么發展現代農業也需要人才,也需要具有現代科學技術,懂技術、會經營、能開拓的人來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解決“人”的問題,按照江蘇的做法,吳沛良總結就是“提高老農民、培訓新農民、吸引有智慧的農民”。
吳沛良:“提高一批老農,這些老農民,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們有經驗,所以提高一批老農;第二培育一批新農,就是職業農民,他們哪里來,就是出去打工的,但是他們又融入不了城市,積累了資本,開拓了眼界,有市場意識;三就是智農,有智慧的知識分子,但是政策上要有吸引的政策。”
發展現代農業,光有人還不行,還要有土地制度的變革。全國政協委員王繼亮指出,新疆建設兵團之所以機械化程度很高,與土地的集約化分不開。
王繼亮:“在農業現代化里面機械化來說,我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全國它有一個規模集約經營的優勢,所以這個不說領跑吧,應該說還是有優勢的。所以我們致力于把我們現代化的農業能夠做的更好,使我們生產力的水平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認為,在江蘇,情況又不一樣,當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要想集中規模種地,必須通過土地流轉和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來實現。
吳沛良:“那個這個地,就是我們現在搞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我們有兩種規模經營,一種是土地流轉,一百畝到三百畝,還有一種是土地一家一戶不動,但是我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統一良種啊、統一栽培啊、統一植保防治病蟲害啊,生產的農產品也是一樣的。”
土地形成規模,有自己的職業農民隊伍,再加上先進的農業科技和農機裝備,包括后期的銷售與經營,諸多要素逐漸勾勒出現代農業的藍圖,這也是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對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期待。
馬瑞強:“我的夢想就是做職業化農民的帶頭人,領著一幫職業化的農民種著很多農民種不了,閑置的或者流轉出來的土地,也許是幾萬畝,也許是幾十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