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份后,氣溫不斷升高,國內大米銷售速度明顯放緩。隨之而來的便是工廠日加工量下降、停機檢修現象開始增多。并且,大部分工廠表示長期以來,大米加工利潤已觸底或是處于虧損狀態,那么這一現象的會持續多久,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自2004年開始國家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實施10年以來,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逐年上調,早秈稻累計上調0.65元/斤、中晚秈稻累計上調0.66元/斤、粳稻0.80元/斤。稻谷最低收購價的上調,雖然讓農戶的利益得到了保證,但對于稻谷深加工企業來說,稻價的不斷上漲,使得收購、存儲、加工成本不斷增加,而加工利潤空間卻不斷被擠壓,原糧與大米實際價格形成倒掛現象明顯。
據了解,進入今年6月份,國內大米加工企業開機率不足20%,個別年加工10萬噸以上的企業日加工量僅為日產能的1/10。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4月全國通過官方渠道進口大米330236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為2.64%,月度進口量觸及2013年以來最高位。以上數據均為正規進口量,還不包括走私大米。
自進口米入市以來,我國大米加工行業經營狀況每況愈下,特別是進口米影響范圍從銷區不斷蔓延至產區,多數米廠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進口米以低廉的市場價格與國產米分得一杯羹。截至6月,進口越南504大米廣東佛山批發價為3500元/噸,與普通2014年產東北圓粒米價差達960元/噸,價格優勢明顯。較大的價差誘惑國產米與進口米進行勾兌,降低成本,刺激出貨量,此現象在稻米主產區較為普遍,銷區市場勾兌米已成為主流。
若稻價一直下不來,米價上漲乏力,后期國產米與進口米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米市難走出“寒冬”,迎來春天的時間將會更加漫長。筆者認為,米業當前應該做的便是保證大米品質、力爭做精做細。拒絕眼前利益,提升品牌效應,才能在未來大米行業洗牌過程中,保住優勢,進而不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