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大姚縣,行走金碧、龍街、三岔河、趙家店的山山寨寨,漫山遍野一派蔥蘢。碧水青山間,仙鶴草、金銀花、續斷、石斛、白芨等各種中藥材散發著淡淡清香,藥農們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自豪。
素有“彝藥之鄉”美譽的大姚,野生藥材種類達600多種。如何把藥材資源優勢變為產業經濟優勢,發展壯大大姚中藥材產業?大姚縣委、縣政府抓住“橋頭堡”建設和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云藥產業的機遇,把促農增收作為第一目標,以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作為突破口,規劃將中藥材產業建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
“對利用林地、山地和農作物間作套種中藥材的,規模連片種植的扶持:連片規模達300畝以上,每畝補助40元……對利用好田好地實現規范化種植、集約化經營連片種植,對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組織進行扶持”,大姚縣通過政策扶持,傾力打造“彝藥之鄉”。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7萬畝,僅今年上半年就種植中藥材6540畝。
2010年,普文麗從其他村民流轉了500畝荒山荒坡種植核桃。可核桃生長周期長,七八年后才掛果,15年后才進入盛果期,況且眼下還得不停再投資。看著偌大的一座山只有一棵棵核桃幼苗在迎風招展,普文麗想:“如何實現近期有收益、遠期有發展?”于是,她想到了林下資源套種,在核桃樹下套種中藥材的發展之路。2011年,普文麗在基地試種了8畝續斷,當年及次年收益就達28400元。去年種植的500畝中藥材,到9月底采挖,每畝至少有1000元的純收入。普文麗告訴記者,現在全村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還涌現了3戶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中藥材種植已成為團塘村農民繼烤煙、核桃之后的又一增收門路。
如果說團塘村農民自發種植中藥材,只是群眾基于拓展增收渠道采取的措施外,那么,通過招商引資,規模化發展中藥材產業,則是大姚縣發展中藥材的大手筆。
藥材好,藥才好。去年4月,大姚縣通過招商引資,從浙江義烏引進了具有較強科技開發實力的石斛研發企業,按照GAP標準推進中藥材種植基地生態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通過連續兩年的努力, 大姚姚山石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投資1800萬元,種植鐵皮石斛135畝。企業規模化種植中藥材,不僅推動中藥材產業的迅速發展,而且為許多農村短期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常年在姚山石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的黃海屯村委會張家社村民姜艷蘭心直口快地說:“在家門前打工就是好。農忙時不誤家里的農活,農閑時到基地護理,家里家外兩頭都能賺錢。”
“走精深加工之路,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本著這一發展理念,大姚縣不斷培強做大中藥材產業,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目前,大姚縣依托云南金碧制藥有限公司,建設彝藥科技產業園區、中藥材良種繁育研究中心、中藥材質檢中心和技術培訓中心,做強、做大、做優大姚縣的天然藥物(彝藥)產業,將其逐步培植成為大姚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把草藥富鄉民。”大姚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綠了荒山,富了農民。從千家萬戶的零星散種,到集中連片種植;從田間粗放種植,到標準化精細管理;從賣原料,到深加工……一個個令人欣喜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大姚中藥材產業發展正在一路前行。“彝藥之鄉”大姚,一個個社會主義新農村,似如詩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如和諧的春風,正拂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