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為安國地產特色品種之一,屬道地產品。荊芥為半年生中藥材,麥收后種植,秋后采收,生產周期短,與玉米同季,經濟效益主要與玉米收益相比較。荊芥忌重茬,怕夏季多雨、雨后高溫高濕,病害發病快,且難防治,往往會導致整塊地“全軍覆沒”,因此,種植風險相對較高。
荊芥生產投資低,用籽種繁殖,籽種與當年商品共生,畝用籽3-4市斤,因此,籽種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短缺。荊芥質輕泡,運輸不易,制約了外地種植發展的積極性,當前種植主要以安國為中心,向周邊縣市覆蓋,且多以當地人在外租地種植為主。 荊芥加工剪穗相當麻煩,僅一公斤的人工費就需要5-6元,人工成本占比較高,當地多以散戶種植為主,秋冬農閑時加工。外地規模包地大戶則多為市場經營商販,以專業加工為主,集種植、加工、購銷與一體,屬于一條龍式的發展模式,市場流通商品主要為全荊芥、荊芥穗、荊芥秸、荊芥段,價格話語權大多在商販手中。 荊芥生產周期短、籽種充足的特性,決定了其生產迅速恢復,尤其是近幾年玉米價格走低、包地規模大戶興起的大背景下,荊芥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比較突出。一旦出現高價,第二年的生產就會迎來大發展,價格就會迅速下跌,且一步跌至低谷(生產太容易恢復);需要經過幾年的低價調整期,使庫存得到消化,價格才可能再次走上高位。
荊芥穗對顏色、含雜、柄長短要求較高,質量、規格較多,價格差距較大,陳貨、新貨價格差距較大,新貨漲價,陳貨價不漲或者微漲現象近幾年時有發生,因此,荊芥適合經營不適合投資,市場專營性較強。 荊芥種植投資低,籽種也就幾十元,且對于傳統種植戶來說可以忽略,不耕地、少量追肥,如果是自己采收,自己加工,成本也就100多元,生產較為穩定。而種植大戶與散戶種植相比較,差距很大,種植大戶租地成本在800元(因不能重茬,對土壤要求較高),按畝產120公斤計算,雇人剪穗成本需要600元,雇人采收150元,僅此三項投資就在1500元,且還有短途運輸費等其它開支不計。因此,大戶生產調減的速度較快、幅度較大。 按當前18-25元價格計算:畝產120公斤,毛收益在2400-3000元,當前玉米毛收益在1000元,對于散戶100多元投資來說,荊芥效益遠高于種糧;對于大戶來說,凈收益在千元左右,基本與種糧收益持平或略高。 荊芥當前種植已實現生產與加工環節的分離,有專業的商販“包地”收購,也就是俗稱的“點地塊”,農民只負責種植,商販負責采收、運輸、加工與銷售,因此,“點地塊”價格也是衡量荊芥效益的重要數據。 2017年,受高價刺激,荊芥種植面積大增,因當年生長較好,初期點地塊價格在800-1000元,但奈何天公不作美,收獲時節,當地持續陰雨達一個月,嚴重影響了晾曬、采收進程,使得點地塊價格一度跌至300-500元/畝,種植戶是大虧損;雖然收購價格便宜,但因雨天較多,質量大幅下降,專營商面臨銷售難、好貨少的窘境。 2018年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在情理之中,天氣尚可,質量不錯,荊芥穗開盤價格便一路走高,新貨價格一度升至25-35元,但受市場需求不足影響,且陳貨庫存較豐,用藥單位庫存得到補充后,短暫上揚的行情又開始穩步下跌,當前價格回調至18-25元,走銷平平。 2017年種植面積少、好貨少,導致2018年新貨開盤價走高。而需求不足、庫存較豐,又使得荊芥價格穩步回調,價格上漲行情只是“曇花一現”!當前價位,散戶仍有種植效益,大戶效益一般,且種植風險遠高于種糧,估計2019年生產也難擴增,行情以震蕩調整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