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農產品貿易中,期貨交易應用廣泛,85%的世界農產品價格是由期貨價格決定的。在現貨交易市場中,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凡需經過批發環節的大都以拍賣方式實現,如荷蘭花卉拍賣市場效率之高令人贊嘆。
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現貨交易方式仍占主導位,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商流與物流不分離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勢在必行。逐漸采用拍賣交易、倉單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使交易更趨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形成對生產和消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權威價格信息。
發展拍賣交易一方面要建立相應的硬件設施,包括拍賣大廳、電子報價系統等,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具體的拍賣交易原則,建立農產品的標準質量體系,幫助交易者改革傳統的農產品經營習慣,根據拍賣要求對農產品進行分級、整理和包裝。
在商品交易過程中,通過采用倉單交易的方式實現現貨交易中的商流和物流分離,節約商品實體運動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目前,我國的倉單交易僅限于期貨交易所。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生產規模小,儲備能力差,談判地位低,采用的是傳統現貨交易方式,只能被動接受收獲季節的較低價格,獨自承擔價格下降的風險,采用倉單形式進行的農產品現貨交易,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提高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化水平
美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先進的農業信息系統,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中間商都能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從而實現產品的有序流通。據統計,美國約有300個信息服務系統可為農戶提供農業信息,各種信息咨詢公司、農業網站也成為農民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重要途徑。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戶、農業企業、消費者都可以從這里了解農產品價格變化、市場行情等信息。根據農業網站(directag.com)的數據顯示,美國58%的農民擁有個人電腦并掌握上網技術,從事網上交易的農民達16%,農產品網絡貿易量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量的8%。
農業信息的豐富和電子商務的發達,為實現規模化、集成化的農產品流通奠定了基礎。中國應引進先進的農產品流通技術和管理方法,以信息化為先導,逐步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網絡化,通過信息系統連接生產、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指導農業生產,減少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