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習近平同志說,“人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應該把人才的開發視為戰略重點來抓。沒有人才,民不能富,縣不能強,翻兩番的目標就不能實現。”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經”,禮賢下士,愛才敬才,聚才用才,充分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根據習近平同志提議,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三次大普查,對各行各業技術人才進行登記造冊,對23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專業、特長、工作經歷進行分類、匯總,建立了正定有史以來的第一本“人才賬”。同年11月,正定下發了《關于發揮知識分子作用,改善知識分子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規定》,給各類人才安心工作、獻計出力吃了定心丸。
對于人才,習近平同志要求大家圍繞“看、用、養、招”四個字來做文章。他說,看待人才貴乎正,使用人才貴乎當,培養人才貴乎周,招聘人才貴乎廣,才集賢眾,方能振興經濟。
習近平同志打破用人框框,廣招四方賢士,采取一系列動作,博攬英才,啟用良才,引進外才——
習近平同志親自撰寫面向全國的“招賢榜”。1983年3月,正定頒布了招賢納士的“九條規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產隊、機關、學校、工廠張貼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條規定”在《河北日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發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層浪”,并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全國各地人才開始關注古老而又青春煥發的正定,許多有一技之長的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來人來函要求到正定工作,為正定的經濟騰飛出力。正定當年就引進各類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時間招來了科技人才257人。
習近平同志親自向全國有關專家、學者發出100多封邀請信,組建正定經濟顧問團。欣然應邀的有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于光遠、中國食品協會會長杜子端、眼科專家張曉樓、河北省科學院院長鄒仁鋆等各領域的專家53名。顧問團成員以各種方式傳授現代科學知識,提供各種信息,為正定發展提供幫助。于光遠數次來正定講學,指導農村工作,推動在永安公社建起了農村研究所。鄒仁鋆為正定提供了一批化工項目。張曉樓自1983年起,就為正定普及眼科及防盲治盲知識,并為正定群眾普查30112人,實施復明手術2139人。1987年,正定被評為全國7個防盲先進縣之一。
習近平同志堅持“下挖”、“內用”并舉選拔縣內人才。起用縣社商品生產中一批嶄露頭角的改革者,為他們清障除卡,讓他們領路示范,從基層“挖”出人才。根據“人才賬”對每人所學對號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讓他們“人得其所、才適其用”。
岸下村農民黃春生,經過十幾年刻苦鉆研,培育出“冀棉2號”優種,縣里破格錄用他為國家干部,并評定為助理農藝師,安排到農科站工作。
長期在北京工作、時年68歲的老技術員李兵辰,精通淀粉生產技術,受聘到永安村籌建玉米淀粉廠??h里幫他妥善安排了生活,還給他介紹了老伴,組建了家庭,深深打動了這位老技術人員。他忘我工作,使淀粉廠很快竣工投產,年生產淀粉1.8萬噸,產值150萬元,純利潤20萬元。
邱斌昌原是江蘇無錫市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習近平同志在無錫考察時發現了此人,并親自做工作,讓他來正定擔任當時虧損50多萬元、瀕臨倒閉的縣油嘴油泵廠廠長。邱斌昌上班第二天就把廠里積壓的產品全部賣了出去,不到一年,該廠產值翻了一番。邱斌昌在正定一干就是十幾年,一直干到退休。他深情地說:“我拋家舍業,為的是找到一個開明果斷的領導,為的是干一番事業,我的愿望實現了。”
正定流傳最廣的還是習近平同志“扯開嗓門喊人才”的故事。武寶信是石家莊機床附件廠的工程師,他利用業余時間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膚露、增白露)等醫用化妝品,已暢銷全國。然而,廠領導對他有不同看法。武寶信了解到正定縣重視人才,便讓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習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決定把他吸引到正定。那是1983年初,在忙完一天工作后,他帶著縣長、副縣長來到石家莊市橋東談固小區。一個小區幾十棟樓,他們找了一棟又一棟,問了一家又一家,但沒有人知道武寶信住在哪里。已經晚上十點多了,習近平同志竟扯開嗓門在小區樓下大聲喊了起來,“武寶信!武寶信!……”宏厚的聲音在寂靜的冬夜回蕩。武寶信在家里聽到后趕緊跑了出來,將他們迎了進去。茶熱語灼,赤誠相見,一直談到天色將白。武寶信當場答應了習近平同志的邀請,將自己研制的醫用化妝品項目帶到正定,一年就為正定贏來30多萬元利潤。
習近平同志認為,不僅要識才、用才,更要養才、育才。正定積極開展在職干部文化補習、知識更新工作。當時,有2106人參加了文化補習,其中760人參加了電大、函大、刊大學習。縣里開辦了農機、農技、機械、會計等短訓班,培訓各類技術人員6600多人。正定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正定各類學校有36所,涉及無線電、鐘表、剪裁縫紉、工程建筑、制鏡、木工、美術七個專業,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
為配合人才招聘,正定成立了由縣長程寶懷為總經理的正定縣人才技術開發總公司和人才協作辦公室。習近平同志多次在縣干部大會上要求各級干部樹立新的用人觀,以人才促進發展。隨著各類人才聰明才智的發揮,正定經濟開始加速發展。1983年,正定工農業總產值27781萬元,比1979年增長63.3%,年均增長10.3%。
在念好“人才經”的同時,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信息工作。他說,科技是關鍵,信息是靈魂。不重視信息工作,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要加強信息工作,建立專門機構,組織專業隊伍,使全縣盡快形成耳聰目明的“蛛網型”信息網。要在全國各地設立信息網點,廣辟信息渠道,捕捉經濟情報和人才信息,分析和利用這些信息,使之盡快轉化為財富,轉化為生產力,加快正定經濟發展的步伐。1984年,正定縣建立信息中心。同年,全縣手搖電話升級為程控電話,舉辦了全省第一個縣級“技術信息交易大會”,推出科技項目1500項。信息成了正定經濟起飛的助推器。
習近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要使廣大干部認識到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可以指導商品生產、引導農民致富。他提出,縣直各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與全國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重點廠家、學者名流建立聯系,實現智力延伸,開發縣城經濟。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和爭取市場,主攻城市,沖向全國。全縣25個公社在年內都要和全國29個省市區建立供銷關系。要抓住發達地區的外貿加工,搞好對發達地區的產品輸出。有條件的要力爭打入港澳和國際市場。要千方百計使正定縣商品流通渠道處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常流不枯、常注不溢的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