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云茶總產量33.5萬噸,普洱茶產量首次突破10萬噸,達11.4萬噸;毛茶產值111億元、成品茶產值170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1%、36%,均創歷史新高;而普洱茶產值也首破百億元,達101億元。
話題
2007年普洱茶市場曾出現劇烈震蕩,對云茶的發展有了現實指導意義——產業發展一定要平衡好“快”與“穩”的關系。較之以往,云茶產業發展靠什么實現了這番新氣象?
價格持續上揚 透出一番嶄新的綠意
2015年1月1日早晨,普洱市思茅區,茶山初醒,白霧飄渺。深圳來的羅先生一家出了思小高速路南島河收費站,直奔茶博苑萬畝茶山,車窗外不時有外地車輛閃過。而此前一天,來自昆明、大理、麗江的250多名自駕游客在離此不遠的帝泊洱生物茶莊內興致勃勃地制作個人紀念茶餅。
據思茅區統計,2015年元旦節期間,區內自駕車輛達16990輛,接待游客達46888人次,而這些游客的行程大多圍繞一個字——茶。
就如普洱茶區圍繞“茶文化”作出的文章一樣,盡管眼下國內茶葉市場特別是南方市場出現低迷,但品味云茶產業在過去的一年卻頗有茶的真味——苦中回甘,滋味悠長。
農業廳的數據顯示,2014年,云茶總產量33.5萬噸,增加2.5萬噸,增長8.2%;普洱茶產量首次突破10萬噸,達11.4萬噸。2014年,我省毛茶產值111億元、成品茶產值170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1%、36%,均創歷史新高;而普洱茶產值也首破百億元,達101億元,增加31.4億元,增長45%。
這其中存在古樹茶、名山茶市場保持高熱,價格持續上揚的因素。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春秋兩季,班章、冰島、景邁山、昔歸等地的春茶價格上漲幅度30%-50%,這些地方的古樹茶已經成為云茶的一大賣點。在2014年初,就有業內人士預計,當年普洱茶的波瀾將自古樹茶而起,一直延續至2015年。
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云南茶產業與2007年前沾到“普洱茶”三個字就上漲的“高燒”已經有了區別:熱度集中在普洱茶中的特色茶、名品茶。但對于整個云茶產業而言,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跳出市場的迷霧,轉到云南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層面,一些新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看清云茶的發展動向。
強化基地建設 要做一片純凈的綠葉
2007年,普洱茶市場價格出現劇烈震蕩,影響延續多年,這也讓茶區、茶農、茶企看到,以什么樣的思維來培育產業至關重要,發展一定要平衡好“快”與“穩”的關系。
我省農業部門對云茶產業確定了“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的方向。如何落實?強基地、促加工、優結構、樹品牌、拓市場、秀文化,其中,原料生產放在首位。
2014年,有一組數據比云茶的產量和產值更值得關注。
去年,全省創建農業部標準茶園14個,創建面積達1.5萬余畝;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優勢農產品茶葉示范基地17個,創建高優生態茶園面積達1.77萬畝。農業部門全年完成茶葉技術推廣示范基地10萬畝,綠色防控25萬畝,無公害茶園達520萬畝,有機茶園達39.2萬畝,“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茶園達190萬畝。在不斷提升高優生態茶園比例的同時,我省于2014年10月1日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有機茶生產技術規范》,進一步提高云南有機茶的發展水平。經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選,去年我省有18個縣入圍2014年全國重點產茶縣百強,是入選全國茶葉百強縣最多的省份,而昌寧縣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將人類的農業活動有機融合于茶—林—綠肥立體栽培的生態系統之中,與自然和諧發展,云茶的這一生產傳統正在得到重視與發展。2014年10月,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交會上,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就將這一生產特性,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中國”展區進行了展示。
經過茶葉市場起起落落的這些年,云南不少地方、不少企業明白了,茶葉的競爭不只是市場的競爭,其根本是原料基地的競爭,建設符合現代人生態環保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高產生態茶園是云茶的必由之路。
提升產品品牌 壯大產業多姿的綠樹
“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別忙開口,這說的不是普洱茶,而是云南另一片傳奇的茶葉——滇紅。印象中國滇紅文化茶館在倫敦揭牌、滇紅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2014年的這些信息向外界打開了觀察云茶的另一扇窗。
盡管現在普洱茶的省外知名度要遠遠高于本地其他精制茶,但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云南優質的生茶資源也在尋求多樣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發展。
2014年,從總體結構上來看,普洱茶、滇紅茶二大茶類產量占全省成品茶總產量的71%,成為我省茶葉代表性骨干產品。普洱茶產量11.4萬噸,增加1.7萬噸,增長18%,占成品茶總產量的50%;滇紅茶產量5.3萬噸,增加0.4萬噸,增長7.7%,占成品茶總產量的21%。此外,以天士力帝泊洱、貢潤祥、云白藥天頤等茶企為代表生產的茶粉、茶膏、茶飲料及化妝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豐富了云茶的產品結構。
一邊是產品類型不斷增加,另一邊是產業集中度和商品品牌建設水平持續提高。全省通過QS認證的企業達1000多家,產值過億元企業24家,增加3家;產值5000萬元—1億元企業30多家,增加6家;產值1000萬元以上企業170多家,增加15家,年加工量11萬噸,產值120多億元,分別占全省年加工量、加工產值的47%、71%。目前,云茶企業有7個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有50多個獲“省著名商標”,大益集團、滇紅集團、勐庫戎氏公司、下關沱茶集團4家茶企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明確顯示出2007年之后云茶的格局變化——龍頭企業正帶動整個產業的結構調整,擠壓小、散、亂的生存空間。
而與云茶相關的文化產業建設則成為我省茶產業突破一產,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敲門磚”。在2014年全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選中,普洱茶品牌價值為52.10億元,市場競爭力第一,成為普洱旅游產業的亮麗名片。一些州市也在深入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提出打造“中國普洱茶第一縣”,臨滄市鳳慶縣要打造“中國紅茶之都”,保山市昌寧縣欲叫響“昌寧紅”。普洱、臨滄、保山、西雙版納等地還以千年古茶樹為重點舉辦祭茶祖活動,融入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等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著力打造少數民族茶文化,吸引了不少自駕游客,為發展觀光農業打下了第一根樁。
當2015年春天走近之際,關于茶的話題正在升溫,不過內容已不只局限于那幾座山那幾棵樹,還有著茶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多樣的民族文化、有機的農產品和有實力的企業……相信所有要素的協同發力,會讓多姿的產業綠樹煥發出勃勃生機。
話題
2007年普洱茶市場曾出現劇烈震蕩,對云茶的發展有了現實指導意義——產業發展一定要平衡好“快”與“穩”的關系。較之以往,云茶產業發展靠什么實現了這番新氣象?
價格持續上揚 透出一番嶄新的綠意
2015年1月1日早晨,普洱市思茅區,茶山初醒,白霧飄渺。深圳來的羅先生一家出了思小高速路南島河收費站,直奔茶博苑萬畝茶山,車窗外不時有外地車輛閃過。而此前一天,來自昆明、大理、麗江的250多名自駕游客在離此不遠的帝泊洱生物茶莊內興致勃勃地制作個人紀念茶餅。
據思茅區統計,2015年元旦節期間,區內自駕車輛達16990輛,接待游客達46888人次,而這些游客的行程大多圍繞一個字——茶。
就如普洱茶區圍繞“茶文化”作出的文章一樣,盡管眼下國內茶葉市場特別是南方市場出現低迷,但品味云茶產業在過去的一年卻頗有茶的真味——苦中回甘,滋味悠長。
農業廳的數據顯示,2014年,云茶總產量33.5萬噸,增加2.5萬噸,增長8.2%;普洱茶產量首次突破10萬噸,達11.4萬噸。2014年,我省毛茶產值111億元、成品茶產值170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1%、36%,均創歷史新高;而普洱茶產值也首破百億元,達101億元,增加31.4億元,增長45%。
這其中存在古樹茶、名山茶市場保持高熱,價格持續上揚的因素。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春秋兩季,班章、冰島、景邁山、昔歸等地的春茶價格上漲幅度30%-50%,這些地方的古樹茶已經成為云茶的一大賣點。在2014年初,就有業內人士預計,當年普洱茶的波瀾將自古樹茶而起,一直延續至2015年。
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云南茶產業與2007年前沾到“普洱茶”三個字就上漲的“高燒”已經有了區別:熱度集中在普洱茶中的特色茶、名品茶。但對于整個云茶產業而言,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跳出市場的迷霧,轉到云南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層面,一些新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看清云茶的發展動向。
強化基地建設 要做一片純凈的綠葉
2007年,普洱茶市場價格出現劇烈震蕩,影響延續多年,這也讓茶區、茶農、茶企看到,以什么樣的思維來培育產業至關重要,發展一定要平衡好“快”與“穩”的關系。
我省農業部門對云茶產業確定了“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的方向。如何落實?強基地、促加工、優結構、樹品牌、拓市場、秀文化,其中,原料生產放在首位。
2014年,有一組數據比云茶的產量和產值更值得關注。
去年,全省創建農業部標準茶園14個,創建面積達1.5萬余畝;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優勢農產品茶葉示范基地17個,創建高優生態茶園面積達1.77萬畝。農業部門全年完成茶葉技術推廣示范基地10萬畝,綠色防控25萬畝,無公害茶園達520萬畝,有機茶園達39.2萬畝,“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茶園達190萬畝。在不斷提升高優生態茶園比例的同時,我省于2014年10月1日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有機茶生產技術規范》,進一步提高云南有機茶的發展水平。經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選,去年我省有18個縣入圍2014年全國重點產茶縣百強,是入選全國茶葉百強縣最多的省份,而昌寧縣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將人類的農業活動有機融合于茶—林—綠肥立體栽培的生態系統之中,與自然和諧發展,云茶的這一生產傳統正在得到重視與發展。2014年10月,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交會上,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就將這一生產特性,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中國”展區進行了展示。
經過茶葉市場起起落落的這些年,云南不少地方、不少企業明白了,茶葉的競爭不只是市場的競爭,其根本是原料基地的競爭,建設符合現代人生態環保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高產生態茶園是云茶的必由之路。
提升產品品牌 壯大產業多姿的綠樹
“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別忙開口,這說的不是普洱茶,而是云南另一片傳奇的茶葉——滇紅。印象中國滇紅文化茶館在倫敦揭牌、滇紅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2014年的這些信息向外界打開了觀察云茶的另一扇窗。
盡管現在普洱茶的省外知名度要遠遠高于本地其他精制茶,但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云南優質的生茶資源也在尋求多樣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發展。
2014年,從總體結構上來看,普洱茶、滇紅茶二大茶類產量占全省成品茶總產量的71%,成為我省茶葉代表性骨干產品。普洱茶產量11.4萬噸,增加1.7萬噸,增長18%,占成品茶總產量的50%;滇紅茶產量5.3萬噸,增加0.4萬噸,增長7.7%,占成品茶總產量的21%。此外,以天士力帝泊洱、貢潤祥、云白藥天頤等茶企為代表生產的茶粉、茶膏、茶飲料及化妝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豐富了云茶的產品結構。
一邊是產品類型不斷增加,另一邊是產業集中度和商品品牌建設水平持續提高。全省通過QS認證的企業達1000多家,產值過億元企業24家,增加3家;產值5000萬元—1億元企業30多家,增加6家;產值1000萬元以上企業170多家,增加15家,年加工量11萬噸,產值120多億元,分別占全省年加工量、加工產值的47%、71%。目前,云茶企業有7個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有50多個獲“省著名商標”,大益集團、滇紅集團、勐庫戎氏公司、下關沱茶集團4家茶企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明確顯示出2007年之后云茶的格局變化——龍頭企業正帶動整個產業的結構調整,擠壓小、散、亂的生存空間。
而與云茶相關的文化產業建設則成為我省茶產業突破一產,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敲門磚”。在2014年全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選中,普洱茶品牌價值為52.10億元,市場競爭力第一,成為普洱旅游產業的亮麗名片。一些州市也在深入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提出打造“中國普洱茶第一縣”,臨滄市鳳慶縣要打造“中國紅茶之都”,保山市昌寧縣欲叫響“昌寧紅”。普洱、臨滄、保山、西雙版納等地還以千年古茶樹為重點舉辦祭茶祖活動,融入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等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著力打造少數民族茶文化,吸引了不少自駕游客,為發展觀光農業打下了第一根樁。
當2015年春天走近之際,關于茶的話題正在升溫,不過內容已不只局限于那幾座山那幾棵樹,還有著茶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多樣的民族文化、有機的農產品和有實力的企業……相信所有要素的協同發力,會讓多姿的產業綠樹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