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八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新時期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將有利于強化農業雙層經營中“統”的功能,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經營變為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產、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具體的,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制度建設。制度建設要圍繞十八大提出的“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的“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展開,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優化,形成長效機制。
二是主體建設。就政府主體而言,要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其中,縣級技術推廣機構的改革是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之一。無論是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管理體制創新,還是鄉鎮農業服務機構健全、村級服務點建立、高素質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的培養,都需要在縣級技術推廣機構的指導下進行。同時,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此外,還要認識到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兩個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的發展會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配套;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配套反過來又會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適度)規模化發展。
三是市場建設。市場機制是除政府之外的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為此,一要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加快農村日用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連鎖經營網絡建設,建設以綠色農副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為龍頭的農副產品流通網絡,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在農村流通現代化中的作用;二要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減免運銷環節收費,長期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三要保障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懲治坑農害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