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縣“三堅持”發展壯大“七型”村集體經濟
近日,陜西省鳳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強組織、增收入、夯基礎、促發展”為主題,專門研究出臺《關于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縣鎮村三級聯動發力,努力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有實力辦事、有能力辦事的目標,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一、堅持高目標引領。縣上將2017年確定為“起步年”,篩選龍口村、下壩村、永生村3個村作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各鎮選定1—2個村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為“推進年”,擴大試點范圍,全面推進改革工作,年底前完成清產核資任務,全縣50%的村有集體經營性收入,退出貧困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2019年為“消空年”,全縣所有村全面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66個村都有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面消除“空殼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村至少達到10個。2020年為“提升年”,全縣所有村基本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6個。寶雞市命名的經濟社會發展“百強村”由目前9個增加到20個。
二、堅持多渠道發力。一是實施“三變”改革,發展“三變推動型”集體經濟。積極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從2017年11月初開始,到2018年2月中旬,大干100天,聚力開展“三變”改革“百日突破行動”,確保11個試點村有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帶動其余村全面推行、遍地開花。二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鼓勵村級組織利用好青山綠水這一寶貴資源,通過開發、發包、自主經營、資源入股等形式獲取收入。支持村級組織通過擴建改造、發包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盤活存量,增加村集體收入。鼓勵村集體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土地資產保值增值。三是依托特色產業,發展“產業帶動型”集體經濟。支持村級組織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為承載,通過公開發包、委托承包、有序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以東河橋、永生、興隆場等美麗鄉村為重點,興辦農家樂、采摘園、度假村,開發農村生活體驗等旅游產品,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四是興辦經營實體,發展“合作共贏型”集體經濟。鼓勵成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引導村級組織興辦種植養殖型、加工增值型和產品運銷型等各種經濟實體,增加集體收入。五是培育知名品牌,發展“品牌引領型”集體經濟。引導村集體以市場為導向,對“鳳椒”“高山無公害蔬菜”“林麝”等傳統特色農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做優做響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六是開展有償服務,發展“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積極開展“眾包”“眾管”等新型經營方式,成立家政服務、開心農場、學生小飯桌等服務型經濟實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七是搭建電商平臺,發展“電商銷售型”集體經濟。把“互聯網+”引入山村,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推進電商扶貧工程,開展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提高農產品商品轉化率。
三、堅持全方位扶持。一是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從2018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其中200萬元作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100萬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獎勵扶持資金。二是加大部門幫扶力度。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部門優先給予支持。縣級部門對包抓村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最大限度地傾斜。三是加大債務化解力度。全面清理各種債權債務,對清理出的不良債務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化解,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確保管好、用好資產。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金融機構優先提供信貸和融資支持。支持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租用村級活動場所建設農村金融便民店或終端服務店,增加村集體收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體系,降低門檻,對領辦、承辦集體經濟組織的優先扶持。五是加大考核獎懲力度。縣上把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鎮、各有關部門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每年評選表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十強村”10個,每村獎勵3萬元;對前5名,擇優推薦參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百強村”評選。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與村干部報酬掛鉤,可從村集體經濟當年新增經營性純收入中列支20%獎勵村常設干部,提取10%進行扶貧救濟、困難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