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量化在經濟指標上。不計成本的示范對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并沒有實際價值,要解決誰為應用買單的問題。”2013年中國物聯網大會上,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柏斯維認為,試點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實現產業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時間。農業是弱勢產業,生產條件可控性差,這決定了物聯網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明顯不同于在工業等領域,導致了其發展初期受資金制約嚴重。
資金投入是發展農業物聯網的首要問題。記者采訪發現,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很多物聯網設備因價格偏高很難大面積推廣。據了解,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價格從一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如果不是從事規模經營或者高效種養殖業,普通種植大田的農民是無力承擔的。
“農業專用傳感器的缺乏是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不到世界的10%,國產化率低、缺乏市場規模效應。在覆蓋面、適用性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說,我國傳感器主要集中在對溫度、濕度的監測,對其他環境因子關注較少,尤其對生物本體的感知還很少。國產傳感器性能不夠穩定,使得監測數據不夠準確,經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壽命短。
同時,物聯網設備還不夠接“地氣”,在滿足農民使用需求方面還要繼續探索。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設備主要產自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概念性產品多,實際產業化率不高,且實驗室理論研究與農業實際應用差異較大。
“物聯網設備要力求方便實用和‘傻瓜化’。”中國農業大學宜興農業物聯網研究中心負責人李道亮教授告訴記者,宜興水產養殖物聯網從實驗室概念型產品到最終成熟的應用系統,一共研發了3代產品,對電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塊總計改進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為適應當地環境特點和農民操作簡便進行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