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大姚縣人民醫院與上海市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結成幫扶對子,成為滬滇醫院間對口支援的19家醫療單位之一,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與上海市簽訂對口支援的醫療單位。近4年來,上海市東方醫院先后派出8批次共41名醫療專家到大姚縣人民醫院常年開展醫療幫扶,同時無償接收大姚縣醫院的業務技術骨干到上海進修學習,共培訓6批29人。經過4年幫扶,大姚縣人民醫院新技術增加36.9%,可以診療疾病的范圍擴大了21.3%,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
從“高風險”到“低成本”
一臺髖關節置換手術費,患者只花了1200元
走進大姚縣醫院的外二科住院部,上海市東方醫院的骨科專家馬敏正扶著一位83歲高齡的患者做康復練習。老人名叫普偉蘭,是大姚縣新街鄉大橋村河尾小組的農民。5天前,她因不慎摔倒致髖關節損傷。一般83歲的老人做此類手術難度高、風險大、費用高,需要送到州醫院或昆明的大醫院救治,很多農村患者由于經濟困難或無法承受長途顛簸,只能癱瘓在床,忍受各種并發癥的折磨。普偉蘭的兒女聽說縣醫院來了一批上海專家,輾轉了28公里把老人送來,而髖關節置換手術正是這位上海骨科專家的強項,普偉蘭的手術順利完成,5天時間老人已經可以下地行走了。
據馬敏介紹,老人住院前后總花費共2.8萬元,其中置換的假體材料費1.7萬元,手術費只收了1200元。而在上海,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都需要七八萬元。普偉蘭的小女兒感慨道:“在縣級醫院能遇到上海專家,是我媽媽的好福氣,也是大姚人的好福氣。”
馬敏是上海市東方醫院第8批派駐大姚縣人民醫院幫扶的5位專家之一,去年11月來到大姚進行為期半年的幫扶工作,和他一起到大姚的同事還包括普外科、內分泌科、眼科、影像科的4位專家,這次重點幫扶大姚縣醫院建設重癥醫學、眼科、心內科和普外科。除接診病人外,馬敏每月都會組織大姚醫院的骨科大夫進行業務學習,講授國內外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并幫助他們申報髖關節置換和膝關節鏡兩類高難度手術的資質準入。馬敏說:“縣級醫院是農村老百姓最需要的醫院,帶著縣里的醫生做以前不能做的手術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通過8批上海專家傳、幫、帶,大姚縣醫院近年來成功開展了微創外科腹腔鏡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新技術,填補了以往的醫療空白,危重、疑難病人不出大姚就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康復。
從“求醫難”到“看病易”
以前有手術午休不做,如今有手術假日照做
“來之前院長囑咐我們,不僅要把技術帶來,還要把先進的觀念帶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上海東方醫院第8批援滇醫療隊隊長尤天庚說,他一直在大姚縣醫院推薦的 “快速康復理論”,讓縣醫院的醫生受益匪淺。
而自己醫院醫生理念得到更新,也是大姚縣醫院院長徐文近年來的切身感受。上海醫生的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和極強的執行力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縣醫院的醫生。“過去說求醫,醫生是高高在上的,而現在的理念是看病,我們要服務好患者。”徐文說。
在外二科醫生辦公室進門處懸掛著一個大的投影布,這是骨科醫生每天交班時用來講解病例時用的,也是上一批專家張亞東醫生仿照上海市東方醫院的信息化交班系統援助建立的。把病人信息與病情制作成幻燈片后,可以形象、直觀地將工作信息傳遞給科室的每位醫護人員,每個患者術前情況以及術后的復位情況一目了然,改變了以前口頭交班存在的含糊不明的情況,有利于交班資料的保存,學術的交流和醫療質量的管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前大姚縣醫院工作節奏緩慢,午休時間和節假日期間原則上不安排手術。如今,他們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中午沒有午休,節假日有手術照做,逐漸跟了上海大醫院的節奏。
這幾年,來大姚縣醫院看病的患者發現醫院不只是樓房變寬敞了,門口有咨詢臺、病房里給家屬提供開水和座位、見到護士醫生有微笑、有問候都讓他們感覺到醫院并不是“冷冰冰”的。
大姚縣醫院醫務科長劉映昌是第一批到達上海東方醫院學習的業務骨干,他說:“以前我們一直以為是病人需要我們,現在認識到是我們需要病人,我們要服務好病人。主動工作的效率一定是大于被動等待的。”
院長徐文介紹,下一步,醫院還將繼續聘請禮儀培訓專家對職工進行培訓,提高服務水平。為了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以績效工資為主導的薪酬制度改革也在進行中。
從“外來戶”到“一家人”
義診足跡遍及鄉村寨落,所到之處百姓前呼后擁
從大都市到小縣城,來大姚支援的上海醫生大多是“一生一次”。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以及家人的陪伴,專家們也克服了語言上、生活習慣上的諸多問題。為了來滇支援,馬敏將自己的婚期推遲了半年,“我這不算什么,幾個女同事是撇下孩子來的。”他笑著說。兩個多月的磨合,他已經完全適應了當地的語言和飲食習慣,雖然穿的是上海市東方醫院的白大褂,說起大姚縣醫院都是以“我們醫院”做開頭,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很快被大姚人的熱情沖淡了。
讓前來滇援助的專家們感觸最深的其實是基層患者的需要以及基層醫生的不易。馬敏說:“普偉蘭的手術,我們7個人前后忙活了3個小時,手術費只收了1200元,這在上海幾乎不可想象。真的是最大限度給農民實惠。”
尤天庚也深深感慨基層對于醫療資源的迫切需求。他說:“來了這里我才發現縣級醫院給百姓帶來的實惠,我們將一項新技術帶來,可以解救不少因經濟困難沒法去大醫院的危重患者。國家在政策、資金上應該給予縣級醫院更多的支持,縣級醫院醫療技術提高了,也能減輕中心城市大醫院的負擔。”
同時,每批專家到達大姚都會進行下鄉義診活動,現場為當地群眾答疑解惑,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六苴、龍街、石羊、曇華、趙家店、金碧……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及大姚的每個鄉鎮。所到之處,當地老百姓都是前呼后擁,義診時間一再被延長,還有醫療隊員給當地的小學捐款捐物。為了改善縣醫院的醫療條件,上海東方醫院還支援了一臺價值120萬元的西門子800毫安X光機。
一樁一件,每一個細節都沉淀下援滇醫療隊員對大姚的留念,不少隊員回到上海還會經常電話關心詢問大姚同事和患者。上海東方醫院的官方網站上一直滾動著第5批援滇隊員周主青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支援云南一生一次,關注云南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