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灣鎮龍山村就坐落在蕪湖市南陵縣西南角。這里曾經偏僻、荒涼、窮困,如今,風景秀美、村民富裕,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先進村。
說到龍山村的變化,就不得不說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太平。今年53歲的胡太平,在大山溝里一干就是16年,書記、主任“一肩挑”也已10年。龍山村人一提到這位“村官”,無不翹指贊揚。在這位個頭不高、普通話里還帶著“土味”的基層干部身上,記者感受到了濃濃的三股勁兒——倔勁、韌勁和闖勁。
闖出大山又回村留守冒著生命危險開山炸路
龍山地處偏遠,全村13個村民組,2300多名村民散居在10個大大小小的山坳里。村里沒有一片稻田,村民世代以在山石夾縫中耕種旱地為生,依靠政府供給商品糧度日。因為重山阻隔,山民很少與外界交往,只是每月下山在崎嶇的山路上攀行幾十里運米、買鹽。而最讓村民揪心的則是孩子,狼群野豬出沒,陡峭山路難行,每到黃昏,家長們便結對佇立村口,盼望放學歸來的孩子平安到家。
胡太平是土生土長的龍山人,幼時家貧,初中剛畢業就隨父親上山掄起鋤頭開荒種地。及至壯年,他勇敢地走出大山,利用當地特產“鳳丹”資源,做起了藥材營生。正當他的事業風生水起之時,一場選舉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1996年4月村委會改選,他當選為村委會委員,面對村民的信任,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經商的念頭,死心塌地地做起了“村官”。1999年村民“海選”中他高票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2年支部黨員大會上,他不負眾望,成功當選為龍山村黨支部書記。
“仕途”一路平坦,那里飽含鄉親的期盼;腳下一馬平川,才是胡太平執著的信念。從回村第一天起,他就在內心發誓,一定要打通出山路,讓村民走出大山。1999年初春的一個清晨,胡太平不聲不響地拉起一名村干部和幾個村民一起組成施工隊,開始進山筑路。大到路線走向,小到雷管使用,細到占地協商,難到資金籌措,他都親自參與。每天天沒亮,他便身著粗布衣,腳踏解放鞋,頭戴舊草帽,肩扛大鐵錘趕往工地。一桿風鉆、一臺壓縮機、一根安全繩將自己吊在半山腰鉆巖筑路。夏日,汗水浸透衣衫;冬天,棉衣濕過幾遍。因為勞累過度,他數次暈倒在路邊。
一次放炮炸山,爆破點附近有一輛車子無法開動,他冒著生命危險,跑回掐滅雷管引線。
整整一年的時間,他把一切交給了大山。這一年,他沒在自家地里干過一天農活,沒過問家里一件雜事,沒拿村里一分工錢。一條通往銅陵的盤山公路在龍山鋪開,而胡太平作為龍山新“愚公”的名號也在村民口中傳遍。通路那天,鄉親們擺酒設宴,舉杯言歡,山村里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村民以最淳樸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快樂心情。
“首戰”告捷之后,來不及洗去滿身風塵的胡太平,便被一群村民組長團團圍住。村組通路再次擺上了議事日程。他多方爭取項目,主動募集捐款,積極籌措資金。在他擔任書記“主政”龍山的十年,共計投入資金345萬元,先后修建四條水泥路和三條砂石路,建成龍山村環形公路網,通車里程約20公里,極大地緩解了村民出行難題。
滿身韌勁民生掛心頭不畏艱難打造幸福龍山
打通出山路,帶領村民走出大山,了卻了胡太平的一樁心愿。但老胡卻一刻也不得閑。他總是習慣坐在地頭和黨員交談,爬上山頭聽村民嘮嗑。按照胡太平的說法:“村官不是官,村官是村管,村里的事要管,村民的事要干。”
龍山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奇缺,當地村民飲水要翻越幾座山去肩挑背扛,人畜用水更是困難。這幾年,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13個村民組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通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電設施陳舊、通電線路老化、用電負荷加大,每到春節、盛夏、寒冬等用電高峰時節,經常發生供電故障。用水難、用電煩,是困擾山民的兩大鬧心事。胡太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當獲悉新農村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和農村電網改造項目信息后,胡太平便馬不停蹄地趕到縣城了解情況。面對全體村民期待的眼神,返回山村的胡太平擲地有聲:“我們龍山村一定要和城里人一樣,喝上自來水,用上放心電!”小山村再次沸騰了,而和胡太平共事的村“兩委”班子卻在內心埋怨“老班長”有點“愚”:在這么小的窮山溝里上馬這么大的水電項目,簡直就是龍山村的“三峽工程”,一旦工程爛尾,不僅毀掉老支書一世清名,更會落下一身罵名。農村修通自來水,全縣并不多見,何況是在這個亂石叢生的大山溝里,項目預算110萬元,而項目資金僅37萬元,資金缺口如何補?電網改造說易行難,施工過程需要大量的青壯年勞力,而龍山村卻是個勞務輸出“大村”,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兒童,勞力短缺怎么辦?老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絕境”。
面對困難,胡太平沒有絲毫猶豫,他再度挺直腰桿,發動全體黨員,帶領全村群眾,為通水、用電干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那陣子,胡太平在操勞繁重的黨務、村務工作之余,白天鋪水管,晚上背電線桿。2008年底,一座日供水150噸的自來水廠建成通水??吹阶约伊鞒隽饲宄旱淖詠硭蒙狭税踩姆判碾?,村民笑開了眼,書記卻累彎了腰。“水管里淌出了書記的汗水,電線桿壓彎了黨員的腰桿。”這是村民對胡太平和他帶領的一群黨員發自內心的稱贊。
倔勁發展心中藏大愛土中淘金帶領村民致富
當地盛產的“鳳丹”資源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道地藥材,然而,多年沿襲的家庭散種模式卻讓這朵奇葩始終是開在山野的小花,難成氣候。在商海征戰數載,在山村打拼半生,胡太平深深了解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了?!笆刂鹕揭垼僖膊荒茏屶l親們受窮了!”
一定要把“鳳丹”招牌亮起來。“鳳丹”即鳳丹皮,為中藥“六味地黃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藥。在對國內生產此藥的重點企業逐個摸排之后,他將目標鎖定為國內中藥生產的龍頭企業——河南宛西制藥。憑借當年從事藥材經營積累的人脈,他三上河南,聯系宛西制藥的高管。為了省錢,他挑最便宜的旅館,吃最簡單的便餐。山里人的淳樸和執著終于感動了宛西制藥的管理層。一項藥材規模化種植項目花落龍山,宛西制藥重磅投入,簽訂千畝藥材生產基地協議,實施訂單農業,加大科技指導,申報中藥材(鳳丹)保護基地,不僅為當地鳳丹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當年全村鳳丹種植收益超過200萬元。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解決剩余勞動力,他還先后引進鋅礦廠、漁具廠等多家企業,給村民就業帶來福音。
龍山的精華在山,出路在山。廣闊的山場,茂盛的山林藏在大山深處,幽深的山路也阻斷了村民的致富路。為把家鄉的資源運出去,他和前來駐點掛職的第一書記黃偉多次趕往省城尋求幫助,一條3公里的砂石路直通龍山林場,打通了龍山村的“龍脈”。要讓龍山這條巨龍飛出大山,不僅要通暢“龍脈”,更要充實“龍體”。胡太平多次組織村干部和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嘗試農業轉型。當地村民試種的山地西瓜因甜度高、水分足而備受市場歡迎,客戶自發趕來排隊預訂。村部利用集體山場成片種植山核桃,并在藥材種植上突破“鳳丹”一枝獨秀的局面。2012年8月,蕪湖綠葉制藥有限公司租賃150畝山場,用于太子參等中藥新品的種植,為龍山村林業經濟發展大膽探路。
作為第一批“下海”從事藥材銷售的“元老”,胡太平的伙伴們大多事業有成,不少人已經成為行業“大佬”,身家過億并不罕見。干了16年村官的胡太平,雖然先后獲評全縣優秀黨支部書記、蕪湖市道德模范、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和全市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還多次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市、縣黨代表,但依舊清貧。昔日同行一年收入1000萬元,而自己月薪不過1000元。有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拿他們作對比,笑說他們的支書太“傻”,放下“老板”的“金飯碗”,捧起“村官”的“泥飯碗”。而胡太平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當老板要讓自己先富起來,因為他們是走路的;當村官要讓村民先富起來,因為咱們是領路的?!?